矗立在街角的一座座静谧、典雅的图书馆,承载着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明,如同永不熄灭的智慧火种,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愈显庄重、神圣。 在这里,每个书架都可能连接着不同时空,每张书页都可能改变认知维度,每个读者都可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灵魂,每个求知者都可能追逐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青年梁启超苦于书籍流传甚少,学习知识难度极高,他以万木草堂为核心和起点,创办了万木草堂书藏。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图书馆的概念,是他以书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一生满是变革与探索,不仅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图书馆是梁启超学术研究的关键场所,也是他传播思想、启迪民智的重要平台,他率先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引入国内,大力倡导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打破了传统藏书楼仅供少
现代出版事业元老张元济对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亦有重大贡献,被视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他先后创建和参与兴办了三个图书馆:通艺学堂图书馆、涵芬楼、合众图书馆。 其中,涵芬楼从收集善本古籍开始,继而中外图书兼收,凡遇国内各家藏书散出者,皆尽力搜罗。到1924年,涵芬楼藏书已达四十六万多卷,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藏书楼,后改组为东方图书馆并于1926年正式对外开放,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 这样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史家和教育家。他一生重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战乱流寓之中,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是作为教授、科学研究者,还是作为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管理者,他都长期坚持如此。他非常认同19世纪英国文学家卡莱尔的一句名言:“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是大学。” 充分利用图书馆 1909年,十九岁的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
数学家陈景润永攀高峰的探索求知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奋发图强,即使他已离世近三十年,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始终耀眼、明亮。2018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他获选全国“最美奋斗者”。他就像一个永远的精神偶像,神圣、鲜活。 他一生孜孜不倦、踽踽独行于数论之海,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他本人苦心孤诣、勤勉不辍的求索和“嗜书如命”的治学风格密不可分。同时,图书馆也在他的学海生涯中扮演
20世纪2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之际,有一支部队用大量军费置办图书馆,这支部队的连级标准装备清单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连部必须拨专款设图书馆供本连官兵阅读。这支部队就是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其军事主官是冯玉祥。 冯玉祥戎马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除了处理军务,雷打不动地要花上两个小时看书学习。他不仅自己争分夺秒地读书,还要求部下多读书,强制要求连级以上军事主官在自己治下设立图书馆。他部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人类的视线能够穿透百亿光年,探索遥远星系的神秘面纱。然而,对于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人类的认知却显得微不足道。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像医生一样,通过物理探测技术为地球进行“CT扫描”,揭示地层深处的奥秘,黄大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他曾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当祖国的召唤传来,他毅然放弃国外令人羡慕的工作、生活条件
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建立起民兵队伍,配合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1960年,河南女民兵王秀菊在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其间她表演实弹射击,用十发子弹打出了一百环,毛主席伸出大拇指称赞道:“你真了不起!”随后,亲手将一支国产半自动步枪和一百发子弹发给了她。 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2024年5月,得知王秀菊到郑州的儿子家小住,笔者与几位朋友前去看望。她红光满面,侃侃而谈。如果不是听她回忆往昔,
有些人从大山走出,抱着远走高飞的决心再不回头。也总有些人,离开就是为了更好地归来。而黄文秀,就是那个回来的人。她于贫困中成长,对生活的困苦感同身受。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放弃都市繁华,毅然回到家乡百色,担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向了这片土地。 2019年6月17日,黄文秀在山洪中遇难,从此,三十岁的最美青春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用美好青春
一百年前的1925年4月,春天到来了,蒋光慈的生命进入第二十五个年头。在此之前,他刚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归来,进入革命而又进步的上海大学任教。蒋光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他的第一本新诗集《新梦》出版。 恰如蒋光慈的老友钱杏邨(阿英)所说:“就在郭沫若陆续在《创造周报》上和《创造日报》上发表这些诗歌的时候,另一个留居在新的俄罗斯的青年革命的诗人,挟着他在那里几年(1921—1924
她的父亲是民国奇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母亲是中国第一代媒体人姚慧。生于这样的家庭,张荔英亲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大开大合,她个人的命运亦是大起大落。她是一个油画家,在油画被引入中国之初,她用油画表现中国的气候、风俗、神话、哲学,用民间的题材丰满地传达出中国的美丽景色,通过在西洋画法中融入民族血液的早期实践,开中国油画的新风气,为振兴中国现代美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成就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人生
他是同胡适、梅贻琦等一起赴美的“庚子赔款”留学生,是西点军校的青年才俊,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武官兼外交翻译,是民国名人陆小曼的第一任丈夫,是梁启超的弟子,是抗战中的热血青年军官,然而不幸的遭际致使他真实的人生经历数年来被流言遮蔽,他始终沉在历史的海底。直到孙女专门为他写书披露真相,人们才发现他短暂一生里留下的吉光片羽。 投笔从戎 王赓原名王福庚,字受庆(亦写作“绶卿”),1895年5月出生于江
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七次被追捕,三次遭囚禁,极富传奇色彩。1913年至1916年间,他更是只身在北京被袁世凯羁禁近三年之久…… “时危挺剑入长安”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9日,从日本回国不久的章太炎即被礼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当时,章太炎可谓踌躇满志,正打算一展抱负,实现“统一共和”的理想,但在北京的所见所闻使他很快放弃了这一幻想。而袁世凯也开始对章太炎鼓吹
1842年4月,大殿之上,道光帝召集群臣商议割让香港岛一事,主战派和主和派一时间僵持不下。 有大臣陈述割地之利,说蛮荒小岛,弃之无损。坐在首位上的一位老臣突然站起身来指斥对方,他双目似电,难掩激愤之情地对道光帝说道:“皇上,大清开国二百年来,只有开疆扩土、牧马天山,何曾有过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是往上拔了又拔:“香港之例一开,定将祸水横流,那时我等就是卖国之臣,皇上就成了
1923年9月,华洋杂处、名门云集的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周家花园——巢园。作为建德(今安徽东至)周氏长房长孙的周今觉(1878—1949)时年四十五岁,为了安慰卧病在床的十三岁的三子周炜良,他在静安寺路跑马厅(今人民广场)一家花摊上,用一元五角买了一包杂色外国邮票送与他。不想周今觉本人从此也对集邮产生了兴趣,自此开启了“一代邮王”的集邮生涯…… 名门才俊 周今觉,原名周达,字美权、梅泉,其
“崔兰田,泪涟涟”“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这些流传在河南民间的俚语充分表达出广大观众对豫剧大师崔兰田的热爱和追捧。 1980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大会在郑州举行,崔兰田与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一起,被誉为“豫剧五大名旦”。“崔派”艺术以擅演悲剧著称,享誉全国。崔兰田的经典代表作品《桃花庵》《秦香莲》《卖苗郎》《三上轿》并称为“四大悲剧”,凝结着她的艺术精华。 2003年清明
1955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盛大的阅兵队伍气宇轩昂地接受检阅,所有在城楼上观礼的人都欢呼雀跃,其中也有不少被邀来的国际友人。在日本代表团中,一位中年女士悄悄低头拭泪,她的丈夫则轻轻地替她擦去泪水:“我明白你此刻的心情,是因为你演了《白毛女》的缘故。” 当晚的国庆晚宴上,周恩来把这位女士及田华、王昆两位演员拉在一起合影,并亲切地说:“诸位,今天有日本的‘白毛女’光临,‘白毛女’回娘家了
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这样说张伯驹:“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古人云:“知人则哲。”张伯驹不像阮籍,既喜发言玄远,也爱臧否人物。他是真正的性情中人,喜怒不仅溢于言表,而且发之于外。世人在谈论隐逸诗人陶渊明的时候,认为他身上既有散淡飘逸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这恰好构成陶渊明的双重人格。其实,
英国沃里克郡的斯特拉福德小镇,是莎士比亚人生的起始和终结之地。这里依偎着静静流淌的埃文河,距离伦敦大约一百八十公里。斯特拉福德镇亨利街道的当口有一尊雕像——一个小丑。小丑的原型是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八世》中的人物,剧中的这个人物有句名言:“我很丑,但我很快乐。”这句听来普通简洁的言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精神和信念的寓意,那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厄和不幸,也不失隐忍和达观,不泯对美好的向往。 “莎士比亚
早在2008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二本小书《民国教授往事》。那时“民国热”刚开始升温,作为一个职业出版人,根据对市场和读者的理解,我决定另辟蹊径,选择一个微观视角切入,集中书写民国教授这一特定群体。作为聚焦民国教授这一群体的非虚构作品,这本小书在当时差不多算是第一本。出版后,市场反响良好,短短十年内,先后出过五个版本,其中还有一个台湾版。当初我只是想写一本能够供读者消遣且有些趣味的书,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