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正进入数智文明的时代。文学批评所面对的是急剧变动中的现实,甚至包括“现实”一词的内涵本身的变化。数智时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所谓人工智能的威胁、技术变革的社会后果。如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所说:“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数智时代将带来对于“人”“文学”等定义的变动。是坚守还是转向,是强调差异还是重建一致性,批评家的主体
随着海洋意识的增强,国力强盛之后开发海洋的勃勃雄心,全球化时代海洋争霸的危机加剧,近期中国海洋文学的兴盛前所未有。但是,着眼于当下的海洋文学创作新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宏观研究,却严重匮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指出:“现阶段我国海洋文学研究,在纵向上偏重古代海洋文学研究,在横向上偏重欧美海洋文学研究,对当代中国海洋文学研究较为薄弱。”①这是一大痛点。 本文力图从地理学分布考察入手,
如果我们说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那么,这个说法无疑太简单,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是西方文明与海洋发生的联系,比我们中国文明要大得多,这可能也是不争的事实。《海国图志》问世以来,我们对自己作为太平洋国家的身份拥有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因而,对涉及海洋的价值观、科学知识、历史经验和文化实践难免不发生认识的兴趣。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对西方海洋文学似乎缺乏较为系统的观察好奇心,我们至多对涉及海洋的某些西方
海洋为诗人、文学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时而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喜悦,时而又是“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梁启超诗句)的感慨,更有“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诗句)的豪放……可谓各有千秋。于是,中外诗人、文学家笔下的海洋如何呈现出丰富的文化与思想意蕴,就成为一个值得琢磨的话题。除了感叹大海的浩瀚、人生的渺小,那些经典之作如何深入揭示了海洋与人性和人心的奥秘?如何写出
一、从神话到现实: 近代中国海洋认知的文学发生 文学表现离不开人的经验与想象。中华民族从历史发展看,首先是个大陆民族,其早期生活与海洋的关系,远不如与土地那样紧密,其有关海洋的经验与想象,自然也不像有关山水田园的那样丰富多彩。有关海洋的表现,不是眺望的便是冥想的,其落脚点总在大陆。无论是《周易》中“鸿渐于陆”的意象,还是《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神话,《庄子》中北溟、鲲鹏、尾闾的奇思,乃至战国秦汉
在定义“谁配为人”的种种知识机制中,文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文学叙事在经验化语义关系的编织中,创造了种种人作为主体的隐喻,将人与“非人”的差异潜移默化地转为不证自明的经验性常识。不过,新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网络媒介等)对生活的渗透和思想层面“后人类”理论的出现,带来了对人和“非人”关系问题的重新思考。正如福山所言:“某种程度上,现代自然科学合力拓展了‘谁配称为人类’的观点,因为它试图证实,人类
近几年来,李玮教授可称是网络文学研究界风头最健的新锐学者,她以旋风般的姿态登场,并以温柔坚定的力量发挥着持久的席卷力。 在我的印象中,李玮的名字是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文学青春榜。这个榜单于2022年5月首次发布,至今已发布3次,最初是五校联盟(除南京师范大学外,还有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如今已增至8所大学的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它由南京师范大学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主推,主
2021年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成立,我受邀作为中心的特聘专家,在成立仪式上初次见到担任中心执行副主任的李玮。不聊不知道,当年还不满40的李玮,竟然已经担任教授、博导好几年,这在以“卷”著称的江苏高校里可真不简单。自2021年至今,认识李玮不过三年,但对她的印象丰富又充满细节。 一 “稳健”是我对李玮的最初印象:情绪稳定、作风稳健,无论什么工作都能保证质量,满足大多数人的期待。 说起来,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