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油料产业竞争力,推动我国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选取2000年以来油料生产、消费与贸易数据,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力3个角度系统分析中国油料产业竞争力,并通过测算油料种植科技贡献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比分析影响中国油料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中国油料产业在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力3个方面均处于劣势,资源禀赋不足、技术进步贡献偏低、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发展生态不完善及国内外农业政策环境不利等是制约中国油料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从资源开发、技术突破、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国家粮油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然饮用矿泉水产业迅猛发展,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特别是一些富集特殊营养元素的矿泉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微量元素锶的摄入在改善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促进糖脂代谢等方面起有效作用,但中国居民对锶暂未达到推荐摄入量要求,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是人体补充锶的重要来源,未来市场潜力巨大。结合中国目前天然饮用矿泉水产业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现有锶型天然矿泉水资源的市场供应潜力,针对市场上不同类别的锶型天然饮用矿泉水发展瓶颈,对价格、品质、标签标识等方面提出建议,从而有效促进我国锶型天然矿泉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花粉孔径调控因子在植物萌发孔径形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探究小麦花粉表面萌发的孔发育调控机理,深入探索与OsINP1 同源的TaINP1 基因家族在小麦萌发孔径形成中的调控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策略,在小麦基因组中鉴定出53个小麦TaINP1 基因,系统分析了其理化性质、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基因间的共线性关系。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INP2.2、TaINP2.5 等基因在小麦穗部显著高表达; TaINP2.5、TaINP3.2 等基因经低温(10 ℃)处理后在花粉中高表达。结合花粉萌发及纳米磁珠转化技术,将RFP 报告基因成功导入小麦花粉中,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不同低温处理花粉的荧光强度,证实TaINP1 基因在调控花粉孔开闭中起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小麦花粉孔发育的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优化小麦花粉纳米磁珠高效转化体系提供了参考,为小麦分子育种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摘要:为研究苗期干旱胁迫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的缓解效应,以不同耐旱性谷子品种济谷22和鲁谷1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苗期20% PEG6000模拟脱水胁迫下,喷施0.1 mmol L-1 ABA对抗旱性不同谷子形态指标,抗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 MDA)、脯氨酸(proline, Pro)、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protein, SP)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4 d后济谷22相对苗高为81.49%,高于鲁谷1号。2个品种叶片MDA含量在干旱胁迫后均增加,在胁迫的第7天济谷22的MDA含量较对照增加3.03%,鲁谷1号比对照增加33.61%,施用外源ABA后MDA含量显著减少。同时,施用外源ABA促进2个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APX活性大幅增加;渗透调节物质Pro、SS和SP大量合成,维持细胞渗透调节,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谷子幼苗的损伤。干旱胁迫下,外源ABA的施用对耐旱品种济谷22的作用更明显;对鲁谷1号的影响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干旱胁迫的第7天,生理特性恢复慢。综上可知,ABA能有效缓解谷子苗期干旱胁迫对生理功能的损伤,减轻干旱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耐旱性不同的谷子对ABA的敏感性不同,抗旱性强的品种对ABA较敏感,喷施ABA对干旱的缓解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谷子应答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以及外源激素ABA 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胺类化合物,对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有广泛作用。COMT(caffeicacid O-methyltransferase)是一种O-甲基转移酶,在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陆地棉中共有57 个GhCOMT 同源基因,其中GhCOMT28 和GhCOMT55 与拟南芥AtCOMT 同源性最高,以GhCOMT28 为例,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解析,发现GhCOMT28 和GhCOMT55 在棉花根和茎的表达量最高,定位于细胞质。GhCOMT28 受干旱胁迫诱导,沉默GhCOMT28(TRV2:GhCOMT28)导致叶片中褪黑素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积累增加,植株耐旱性下降。在拟南芥中超表达GhCOMT28(35S:GhCOMT28-GFP)则显著提高植株耐旱性。揭示了GhCOMT28 对于棉花幼苗抵御干旱有重要调控作用,在耐旱品种改良中具有利用潜力。
摘要:针对南疆地区栽培土壤资源有限问题,研究混合盐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棉花对盐碱土壤环境的耐受能力。为模拟南疆地区复杂的盐碱环境,将NaCl、Na2SO4、NaHCO3和Na2CO3按照摩尔比1∶0∶0∶0(S1)、9∶1∶0∶0(S2)、0∶0∶9∶1(S3)、9∶1∶9∶1(S4)进行混合,设置5个盐水平梯度(40、80、120、160和200 mmol·L?1)对塔河2号和新陆中62号棉花种子萌发期进行胁迫,以施用蒸馏水作为对照(CK),分析棉花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萌发速率、耐盐半致死浓度及早期幼苗的鲜重和干重。结果表明,4种盐胁迫显著降低了棉花种子的发芽势。在40 mmol·L?1时,S1~S4处理棉花种子发芽率与CK无显著差异,但随盐水平(≥80 mmol·L?1)的升高,棉花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降低。在相同盐水平下,2个品种棉花在S4处理的发芽率高于S1、S2和S3处理。4种盐胁迫造成了棉花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延迟,萌发速率显著降低。40 mmol·L?1的S1、S2和S3处理促进了棉花幼苗鲜重和干重的积累,但随着盐水平的升高棉花幼苗鲜重和干重逐渐降低;各水平的S4处理均降低了棉花幼苗的鲜重和干重。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发芽率是评价棉花萌发期耐盐碱能力的重要指标。在4种盐胁迫下棉花种子发芽率的耐盐半致死浓度依次为S4>S2>S1>S3。综上,棉花种子萌发期对40 mmol·L?1的4种盐胁迫表现出一定的耐受能力,但随着盐水平的增加,4种盐胁迫导致了棉花种子萌发时间推迟,发芽势、发芽率和萌发速率降低。新陆中62号对NaCl的耐受能力较强,塔河2号对复合盐的耐受能力较强。以上研究结果为南疆棉花种质的选育及评价棉花萌发期耐盐碱能力的重要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为了明确补光光质和基质含水量对黄瓜幼苗形态调节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温室黄瓜幼苗为研究对象,补光光质设置白、红配比2∶1(L1),全白光(L2),白、红、蓝配比2∶1∶1(L3)3个处理,基质含水量设置55%(W1)、75%(W2)和95%(W3)3个水平,以自然光照射下基质含水量75%为对照(CK),探究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形态建成、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补光可显著改变黄瓜幼苗形态指标、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在L1W2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株高显著高于CK, 最大叶面积显著小于CK;在W3处理时L3补光条件下幼苗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L1和L2补光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不同光照间差异较大;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在L1光照条件下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L3光照条件下W2处理显著大于其他2个处理。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知,W1处理在各种光质中得分均最低,3种光照条件下同一水分处理中L3光照条件下得分最高,在L3W3处理下黄瓜幼苗综合生长特性最好。以上研究结果为黄瓜幼苗补光和灌溉量的优化模式提供了参考。
摘要:密码子偏好性存在于几乎所有已知物种基因组中。为了解葡萄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并提高基因异源表达效率,以葡萄的全基因组数据作为基础材料,对葡萄编码基因密码子的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表达系统和葡萄亚科植物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葡萄染色体序列为研究对象,共筛选出21 887条编码序列的密码子。葡萄基因密码子不同位置的GC含量表现为GC1(50.19%)>GC3(43.92%)>GC2(40.36%),密码子末位碱基较偏好于A/U。确定了19个最优密码子,分别为GCA、GCU、GAU、UUU、GGA、GGU、CAU、AUU、CUU、AAU、CCA、CCU、CAA、UCA、UCU、ACA、ACU、GUU、UAU,其中以A结尾的有6个,以U结尾的有13个。葡萄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受自然选择和突变的双重影响,其中导致葡萄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为自然选择。以上结果为葡萄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提高异源蛋白在葡萄中的表达和葡萄相关蛋白的体外表达提供了指导。
摘要:为探究蓼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利用CodonW、SPSS软件和在线程序Galaxy、Genepioneer生信云、mVISTA、GENE DENOVO等工具,对28种蓼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8种蓼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适应指数(codon adaptation index,CAI)和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均较低,说明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且主要受自然选择影响;密码子第3位碱基以A/U结尾为主,且叶绿体基因组的9个最优密码子均以A/U结尾;密码子不同位置的GC含量和ENC与密码子GC3s、GC3、GC2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揭示,蓼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性弱,且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第3位碱基组成的影响,叶绿体基因序列长度对碱基组成和密码子偏好性影响较小;基于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matk 和rbcl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相似,28种蓼属植物均被划分为3个类群,但内部存在部分差异,如长戟叶蓼基于matk 序列时与蓼蓝聚为一个类群,而基于rbcl 序列时与丛枝蓼聚为一个类群。以上研究结果为蓼属植物的资源利用、系统发育和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摘要:农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威胁,及时、准确的病害识别对制定防治措施和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深度学习的迅猛发展,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农作物病害识别方法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从基于不同数据集的病害识别、使用迁移学习与预训练的病害识别、病害识别模型的轻量化3个方面对卷积神经网络病害识别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现有方法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为实现农作物病害的自动检测,应构建更丰富数据集、结合多模态数据、进一步优化模型、使用机器人等设备。为减少粮食损失、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摘要:针对马铃薯排种器在播种过程中出现的单粒播种不稳定问题,以恩施富硒马铃薯薯种为研究对象,测量了马铃薯薯种的三轴尺寸及体积、密度,并根据薯种的参数对排种器的尺寸结构进行了三维建模,利用Recurdyn-EDEM 耦合仿真模拟弧爪式马铃薯排种器的播种过程,并通过响应曲面试验对参数进行优化。以有效取种长度(X1)和种勺宽度(X2)为试验因素,以单粒率、多粒率、空粒率为试验指标,配合耦合仿真进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X22和X22对单粒率、多粒率、空粒率影响极显著, X1和X1X2对多粒率、空粒率影响显著,其余各项对指标影响皆不显著。利用优化模块对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有效取种长度和种勺宽度的最佳参数组合为99.74和60.02 mm。以精量播种单粒率为目标值,在最佳参数组合条件下,仿真试验与目标值的误差值小于2%且单粒率大于80%,证明了优化后试验参数的准确性,且精量播种率具备可行性。
摘要:茶渣重新利用的关键步骤就是干燥,为了优化茶渣双轴搅拌干燥机的干燥过程,利用Fluent软件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进行模拟。结构优化和含水率分析结果表明:增添导流格栅能较大程度地改善干燥机内部流场的均匀程度和平均温度,干燥机内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随着导流格栅夹角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随着格栅数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当导流格栅夹角在60°,布置方式为5个格栅间距1 030 mm时效果最好,此时干燥机内部平均温度为429.23 ℃;热风温度为500 ℃,主轴转速为300 r·min-1时,干燥机出料口物料含水率最低,为12.91%。此模拟结果可为大型双轴搅拌干燥机的设计提供技术参数。
摘要:为探索不同拮抗细菌、链霉菌之间复配及其与化学杀菌剂复配后防治白术疫病的协同增效作用,先通过稀释平板法、含药平板法测定不同拮抗菌与化学杀菌剂之间的相容性,然后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检测拮抗菌复配液、拮抗菌+化学杀菌剂复配液对白术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sansomeana) AMPH-1的平板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ZX-2、BZX-11、X-119与烯酰吗啉的相容性较好。不同拮抗菌复配处理中BZX-2-11+X-119组合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75.45%,但低于单独使用X-119处理,而拮抗菌复配液与烯酰吗啉复配比例为1∶2时对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最好,达68.61%,比单独使用烯酰吗啉、单独使用拮抗菌的处理分别提高16.83%、13.59%。温室试验结果表明,BZX-2+BZX-11+X-119单独发酵后等比例混合对白术疫病的温室防效最好,达72.72%,比单独施用BZX-2处理的防效提高45.45个百分点。以上研究结果为白术疫病防治的新策略提供有效依据。
摘要:为探究生防细菌对人参连作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在田间进行生防细菌处理试验。采用化学分析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防细菌后,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土壤pH、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9.00%;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19.42%。细菌分类学分析将土壤细菌群落划分为39门、124纲、279目、424科、774属,生防细菌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ACE指数和Chao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有机质、水解氮、蔗糖酶、脲酶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呈显著正相关,与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小月菌属(Microlunatus)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与Candidatus_Xiphinematobacter、RB41 呈显著正相关,与Candidatus_Udaeobacter、节杆菌属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与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生防细菌刺激了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了人参连作土壤的肥力和土壤酶活性,改善了土壤营养状况,因此生防细菌有望成为修复退化土壤的有效途径。
摘要:为探究鱼肉在热煮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虹鳟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大豆低聚肽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对热煮后虹鳟鱼肉品质(质构、保水性、微观结构等)及蛋白质理化特性(肌原纤维蛋白、巯基和羰基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低聚肽和谷氨酰胺转氨酶的添加都可以改善热煮后虹鳟鱼肉的品质,显著增加鱼肉的硬度、内聚性、弹性、咀嚼性等,提高保水性。此外,二者的添加可以降低肌原纤维蛋白的流失,增加蛋白质的交联程度,稳定空间网络结构,改善鱼肉的凝胶特性。以上研究结果为鱼肉预制菜加工品质保持技术提供了参考。
摘要:以冷冻蓝莓为原料,对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所得蓝莓多糖水提物进行脱蛋白工艺研究。以多糖保留率、蛋白脱除率以及数据加权平均法构成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对比吸附法、吸附?盐析法、吸附?木瓜蛋白酶?盐析法、吸附?三氯乙酸?盐析法4种脱蛋白方法对蓝莓多糖水提物脱蛋白的影响;同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吸附法对蓝莓多糖水提物的脱蛋白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吸附法脱蛋白效果最佳,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蛋白温度50 ℃、样液pH 3.0、脱蛋白时间40 min、活性炭用量1.5%,此时蓝莓多糖保留率、蛋白脱除率、综合评分分别为70.22%、87.88%、94.79分。优选的吸附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可有效脱除蓝莓多糖水提物中的蛋白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蓝莓多糖的分离纯化、色谱分析、结构鉴定、构效关系和生物活性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摘要:为减轻长期施用猪粪有机肥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长期定位试验设置3个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梯度处理,即替代化肥总养分的25%(L)、50%(M)、100%(H),同时设4个生物炭梯度处理,即添加0%(B0)、3%(B1)、6%(B2)、9%(B3)生物炭,研究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对叶用甘薯产量、土壤镉(Cd)、铅(Pb)含量及Pb不同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有机肥和生物炭施用比例对叶用甘薯产量及土壤Pb含量存在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L、H用量有机肥处理下,B3处理的叶用甘薯产量最高; B1H和B3L处理分别显著降低叶用甘薯Pb累积含量31.5%和37.6%。M用量有机肥处理中,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叶用甘薯Cd累积含量降低。生物炭配施可促进土壤Pb由生物有效性高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向低生物有效性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以上结果表明,有机肥与生物炭合理配施可增加叶用甘薯产量,降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高土壤质量。
摘要:生物炭和玉米秸秆具有改良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其改良效果因物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探究不同作物生长性状和养分吸收效率对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的响应差异对农业生产具有实践意义。以大白菜、冰草、石竹和紫花苜蓿4种不同科属的作物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不添加物料、添加生物炭、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与玉米秸秆配施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变化、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玉米秸秆以及二者配施影响了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分别在-28.78%~40.41%、-17.85%~53.20%、-3.45%~62.51%。生物炭与玉米秸秆配施影响了4种作物的生长,其中,地上部干重增加23.74%~80.89%。生物炭、玉米秸秆以及二者配施使根长分别增加22.51%~77.91%、25.86%~80.45%和45.93%~149.24%,养分吸收效率分别提高3.40%~143.73%、1.07%~188.80%和9.82%~290.32%。施用生物炭和玉米秸秆对4种作物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改善,生物炭和玉米秸秆增加了土壤养分,促进了作物养分吸收,促进了作物地上部和根部的生长。研究结果为生物炭和秸秆的广泛利用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摘要: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可以实现水稻轻简化施肥,为研究红壤地区早稻生产中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下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按照60%控释氮肥和40%尿素配施比例设置施用纯氮69(N69)、104(N104)、138(N138)、173 (N173)、207 kg·hm-2(N207),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分析各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基肥施用后田面水铵态氮的动态变化,探讨田面水铵态氮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籽粒产量(P<0.05);随着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增加15.6%~30.6%,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则逐渐减少。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施后,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总量均显著增加,且均在施入氮肥第2天时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推进逐渐降低。施肥后1~7 d,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总量均与控释氮肥和尿素固定比例混合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拟合方程斜率表明,当氮肥用量增加1 kg·hm-2,在施肥后1~7 d,施肥后2 d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总量的增幅最高,分别为0.06 mg·L-1和1.28 kg·hm-2。综合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表现,在红壤地区早稻田推荐按照60%控释氮肥和40%尿素的固定比例将总氮用量控制在104 kg·hm-2,同时避免施肥后2 d排水,以减少氮肥流失。研究结果为红壤地区早稻生产的氮肥减施增效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微生物所产的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EPS)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制剂,在促生植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CX7发酵所产的EP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级结构,并探究其对大麦幼苗的促生和抗逆性作用。结果显示,CX7所产EPS是一种由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岩藻糖、核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组成的杂多糖,质量比为5.68∶3.25∶1.99∶1.62∶1.00∶0.81∶0.27∶0.06∶0.02∶0.01。配制不同剂量的EPS喷施大麦叶片,结果表明,大麦生长最适的EPS剂量为2 g·L-1,在此剂量下大麦的根长、株高、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47.45%、19.28%、18.15%和37.88%;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52.47%、25.55%、27.36%、94.44%、82.81%、97.91%。综上所述,鞘氨醇单胞菌所产EPS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提高植物抗逆性,为绿色生物制剂替代传统农用叶面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摘要:为研究不同配方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water-soluble fertilizers containing humic-acids,WSF)对烟台市酸化棕壤的改良效果,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WSF为对照(CK),设置施用市场一号(HJ)、市场二号(GL)、市场三号(LD)、市场四号(XZ)、自研一号(NY)和自研二号(NE)6种追肥处理,每种肥料设置0.4(?0.4)、2.0 mL·kg?1土(?2.0)2个施用量,比较不同处理对玉米苗株高、茎粗、生物量、镉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根部灌施NY、XZ和NE后,土壤pH分别提高0.57~0.61、0.55~0.62和0.49~0.64个单位。NY-0.4、NE-0.4和XZ-2.0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分别降低28.0%、23.3%和12.5%,交换性铝含量分别降低51.2%、29.1%和18.0%,有助于缓解土壤酸化并减轻铝毒。施用WSF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电导率,改善土壤速效养分供应状况,降低土壤镉(Cd)的有效性,促进玉米苗生长并阻控Cd吸收,有助于提升土壤质量和作物品质。土壤酸度是影响Cd在土壤?玉米苗体系中活化、吸收和累积的关键因子。对玉米苗生长和土壤改良情况的综合分析表明,XZ的性能优于其他测试产品。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WSF的产品性质、组分和用量对肥效的影响,可为优化玉米施肥方案和改良退化土壤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索微生物菌肥和腐植酸复合肥对百合生长、光合特性及鳞茎品质的影响,并筛选适宜的施肥用量,以百合组培苗为材料,通过田间微区试验,设置8种处理,包括腐植酸复合肥10(F-1)、30(F-2)、50 g·m-2(F-3),微生物菌肥30(J-1)、60(J-2)、90 g·m-2(J-3),腐植酸复合肥30 g·m-2+微生物菌肥30 g·m-2(H)和清水对照(CK),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百合植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微生物菌肥和腐植酸复合肥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百合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其中H处理显著增加了百合小鳞茎的周径、鲜重、根长、须根数和抽茎后植株的茎粗,分别是CK的1.76、3.78、1.61、1.85和1.58倍;施用微生物菌肥和腐植酸复合肥可显著提高百合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其中,H处理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分别是CK的2.31和2.64倍,J-2和J-3处理的Pn最大,分别较CK高148.72%、172.96%;微生物菌肥处理的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和水分利用率(water useefficiency,WUE)显著高于CK,而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显著降低,其中,J-2处理的Gs和Tr最高,分别较CK高50.00%和65.47%。施加微生物菌肥和腐植酸复合肥可有效提高百合鳞茎的蔗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其中,F-3处理的蔗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J-3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分别较CK增加17.97%、15.41%和9.20%。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得出,H处理下百合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最好。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腐植酸复合肥可有效促进百合的生长发育和光合速率,提高鳞茎的产量和品质,二者配施对百合的生长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百合种球培育的施肥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摘要:春季低温灾害是影响贵州茶树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开展茶树春季低温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可为贵州茶产业科学的合理布局、设计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贵州省1961—2020年84个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及1999—2017年各地茶树种植面积和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信息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贵州茶树春季低温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致灾危险性指数与地理因子之间关系密切,空间上致灾危险性指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域。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整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变化趋势。茶树低温灾害高风险等级面积为9.07×105 hm2,约占5.15%;中高风险等级面积为3.16×106 hm2,约占17.96%;低风险等级面积为3.49×106 hm2,约占19.81%。其中,高风险和中高风险等级主要分布在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大方县、水城区、都匀市西部、雷山县中部、江口县北部、印江县南部、湄潭县、凤冈县西部、正安县西部和东部局地以及务川县西部;低风险区主要分布西南部的北盘江流域、北部的赤水河流域和东南部的都柳江流域等。
摘要:为探究不同径级沙柳(Salix psammophila)的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植物液流仪(EMS62)对沙柳液流速率进行持续监测,同步采用小型气象站(HOBO U30)和水势传感器(TEROS 21)监测气象因子及土壤因子。结果表明,各径级沙柳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随着时间变化,>10 mm径级沙柳的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趋势,≤10 mm径级沙柳的液流速率呈下降趋势,且液流启动与结束时间存在差异。晴天时沙柳的液流速率大于阴天,其中晴天液流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而雨天液流变化呈“单峰”或“双峰”型曲线。太阳辐射是影响沙柳液流变化的首要因子,且随着时间尺度的扩大,液流变化的解释率降低,影响因子的数量增多。综上,在生长季内,沙柳液流量随径级增大而增大,但不同径级液流变化存在差异。